難度適中 激發(fā)考生做個性化解讀
銅陵一中 王屹宇
文本便于學生輕松解答
今年的文本拓展了安徽高考語文卷相關試題的選材范圍,注重緊扣生活,走向自然清新。比如,論述類閱讀文本就是一篇時文評論,內(nèi)容涉及眾多的文藝晚會和其它娛樂節(jié)目中表現(xiàn)出的文化現(xiàn)象,為學生耳熟能詳;文本層次清楚,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首尾呼應,便于學生以輕松的心理進行答題。類似的文本還表現(xiàn)在詩歌鑒賞題中,詞作文本淺易,個別詞語試卷中還作了明確的解釋,學生應該不會產(chǎn)生理解上的負擔。文學類文本閱讀選自美國自然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低吟的荒野》,雖是譯文,但筆觸優(yōu)雅,文字清新有味,考生閱讀起來不會有生澀之感。
詩歌鑒賞不刻意為難學生
題干設置指向明確。比如古代詩歌鑒賞考查的第9題,“這首詞描寫了暮春之景,請從點面結合的角度作簡要賞析”,題干從賞析對象(暮春之景)、賞析角度(點面結合)和表達要求(簡明)三個方面進行了明確的提示和界定,考查目標明確,不刻意為難學生。在能力考查上,回歸基礎,呈現(xiàn)出“去模式化”的特點,重在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
肯定和鼓勵個性化閱讀
再如第14題探究,題干明確,較好地落實了探究題求真、求深、求新的特點。題干中“你所悟到的”就是對學生主體進行個性化閱讀的肯定和鼓勵,注重考生的真實體悟。題干中“不僅指……更指”就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逐層剖析,準確而深刻地把握作品意蘊,而不是停留于“獨木舟之道”的淺層次閱讀。另外題干中“諸多”是個開放性提示,學生如從“自然之道”“自由之道”“探險之道”“傳統(tǒng)之道”“生存之道”“寧靜之道”“和諧之道”“心靈之道”“歡樂之道”“孤獨之道”等角度進行探究,都是很好的解讀。相信此道試題會激發(fā)考生個性化的、有新意的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語文科目能力層級有所降低。識記、分析綜合這兩個層級的題型各增加了一道,分值分別由2013年的9分、12分增加到12分、19分,第15題、16題分別考查語音和字形,體現(xiàn)對基礎知識的重視;與2013年相比,除了理解和探究兩個層級的分值沒有變化外,“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層級的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調(diào)整,總體趨勢趨向簡易。
觸摸時代脈搏,關注民情國情
屯溪一中 潘玉燕
務實求真,觸摸時代脈搏,關注民情國情,注重綜合素養(yǎng),是今年高考語文試卷的精髓。
試卷中關于“技術崇拜”的社科論文閱讀折射出新一代領導人倡揚的務實之風。而大閱讀選用美國奧爾森的《獨木舟之道》是一篇外國散文,意在對中國古詩文進行鑒賞之后,將考生的目光從歷史的縱深拉回到現(xiàn)實并延展至異域,對考生進行思想上的多方位煅燒錘打。文學無疆界,此舉滲透著“大語文”的理念。
試卷語用題中“徽菜”的語料更是極富地域特色,迎合“眾生口味”,與近來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遙相呼應,給略感饑勞的考生獻上一道口味親熟的佳肴。
而在語文的高考客觀題中,字音字形各設一題,分值6分,體現(xiàn)了對中國文化的載體——語言文字的重視。她認為,這是民族自省的表現(xiàn),是弘揚民族文化必須固本培榮的一部分,文言文閱讀中的“先生以為經(jīng)學本于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于安徽以教士”恰巧是極好的論據(jù)。而這些,也都與近年來全國各地風生水起的“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聽寫大會”相得益彰,都是自我尊重的精彩呈現(xiàn)。
今年的高考“大氣”,因為相對于以前的一首詩、一句名言、一個過于抽象或過于具體的詞而言,今年高考作文材料更加關注現(xiàn)實,用語樸素,極易理解,只取一個情境,展示一個片段,呈現(xiàn)一組矛盾,且矛盾雙方措辭嚴謹、合情合理。面對這樣一組矛盾,考生怎么看,自然是見仁見智了。這也暗示了今后作文的命題趨向,即降低審題難度,人人都有話可說,但同時又提升作文要求,好寫卻不易寫好。在眾說紛紜之中,綜合素養(yǎng)高的考生才能脫穎而出。
作文評價首先看思維品質(zhì),以思想深刻、見解獨到為上;其次看邏輯能力,以條理清晰、析理透辟為上;再次看語言表達,以文從字順、文質(zhì)兼美為上。
宿城一中 張海松
今年安徽省高考作文材料很新穎,關注的雖然是娛樂圈的問題,但是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很緊密,需要有很活思維,寫作角度很多。
較去年安徽高考作文,應該說從審題角度來說,難度降低了。這段材料中表演藝術家和劇作家其實是社會中不同人之間復雜關系的展示,考生可以從尊重和堅守道德底線這兩個角度去寫。
從表演藝術家的角度來說,可以改,也可以不改。表演藝術家要改,可能是因為劇本不好,或者是因為違背了表演藝術家的底線。不改,有可能是對表演藝術家的挑戰(zhàn),但是又尊重了劇作家和劇本。
從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沖突角度,是不是可以認為,表演藝術家挑戰(zhàn)劇作家,是對權威態(tài)度的不唯命是從。
固鎮(zhèn)新馬橋中學 王星存
一、題型剖析
1、一般論述類文章閱讀。命題人摘選了一篇2013年刊載在《新華文摘》上的社科類文章。文章的題目命題人沒有提供,但通過通覽選文,學生很容易把握主題是圍繞藝術和技術的關系展開的。過度地技術操作漸漸淡化了藝術本來的魅力。這一問題在2014年被人們普遍關注,其中馮小剛導演對馬年春晚的改變就集中反映了這一問題。
2、文學類文本閱讀。命題人節(jié)選了李克
3、名篇名句默寫。命題人將其范圍嚴格限定在《考試說明》圈定的基本篇目中。試題的形式,依舊采取的是二選一的模式,甲是摘選自初中所學的《孟子》名句;乙全是摘選自高中教材所學的名篇名句。
4、文言文閱讀。今年命題人選擇了兩篇同述一人的選文形式,可謂創(chuàng)新。孫星衍的文章是主,較為全面介紹了
5、古代詩歌鑒賞。命題人提供的是宋詞鑒賞。詞人馬子嚴對于高中生無疑是陌生的,且試題對于人生經(jīng)歷也未加注釋,由此兩道題目的命制就淡化了“知人論世”情感的理解,更多地注重對詩歌中運用的技法的分析。兩道試題也采取了最大限度“包容”的命題理念,在題干中把學生需要賞析的角度逐一道明,降低了試題的難度。
6、語言文字應用。命題人依舊設置了六道題,三道選擇題考查語言基礎知識,三道主觀題注重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考查。和以往區(qū)別的是,今年用兩道選擇題的量考查了字音和字形,說明了語文命題逐漸回歸基礎的趨勢。
7、作文題。今年命題人依舊采用的是材料分析題的形式,注重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材料的原型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宋丹丹與宋方金的劇本之爭。作為高考作文題,命題人隱去了新聞當事人,留下的是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思考。這種命題思路,近年來似乎成為高考作文命制的主體思路。遺憾的是,在新浪網(wǎng)公布的作文調(diào)查中,安徽的這道作文題又中槍了,再次當選“最奇葩”。我想,這背后凸顯的是許多學生作文構思缺乏開拓性,對待問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材料討論的是“演員修改劇本”問題,對于中學生絕對是一個陌生領域,但事件背后折射的道理卻是每位中學生都應知曉的。無論是站在誰的立場,都可以去行文,但作為優(yōu)秀作文絕不是就事論事,而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論爭的兩方面,體現(xiàn)的是“創(chuàng)新”和“原則”的問題。演員修改劇本,一定是根據(jù)需要的修改,是對劇本的再創(chuàng)造。但這種修改,不是無原則的,而應恪守劇本精髓。拋開“劇本”,我們由此拓展開,可以聯(lián)想到許多。比如,高考前筆者提醒學生們關注的中日關系,完全可以作為本道作文題的構思角度。
二、總體評價
遵循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考試大綱》和省教科院編寫的《考試說明》的要求,今年安徽省試卷在形式上較平穩(wěn),但在內(nèi)容上穩(wěn)中有變,以貫徹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新課程背景下語文學科考查的特點。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現(xiàn)生活語文理念
試題中涉及的社會生活是多角度的,從一般論述類文章到作文,貫穿整套試卷的就是時代氣息。語文是什么?這么多年,語文教育者在孜孜探討,學生乃至家長也在徘徊中困惑!凹夹g代替藝術”、“領導人的夫人”、“恒大亞冠奪冠”、“4G智能手機”、“電子商務業(yè)績”、“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大型射電望遠鏡”、“全民閱讀調(diào)查”、“舌尖上的美食”、“兩宋劇本改編之爭”等等話題,在當前都是熱點,而熱點進高考試題,似乎也向高中語文教師傳遞著大語文的理念。
2、注重兩基考查——體現(xiàn)高考改革方向
國家已經(jīng)進入改革的深水區(qū),教育領域的改革自然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不久將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不管力度有多大,注定都會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高考改革的總體思路和總體目標就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因此,高考試題的命制對高考改革具有導向作用,至少它會影響基礎教育者教學方向的調(diào)整。2014年安徽省語文試卷對語文基礎知識、基礎能力的考查比重明顯上升,充分體現(xiàn)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3、強化理性探究——體現(xiàn)課程改革理念
2014年安徽卷在主觀題命制上最大程度尊重了學生的主觀思維,加大了探究題型的考查力度。譬如,第13題是一道傳統(tǒng)的探究題,從維護文本的原汁原味角度考慮,不難發(fā)現(xiàn)語段在全文構思中具有的作用。但如果學生認為可以刪除,只要言之成理,我相信也會得分。第14題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一道主題探討題。可貴的是,命題人提供了“獨木舟之道”的廣義范疇,然后希望考生自選兩個角度談對它的感悟。角度是多樣的,只要圍繞“由蕩舟引發(fā)的諸多感悟”,任意角度都是合理的。因此,這道題也屬于探究題范疇。這樣的探究題,很顯然是立足文本理解基礎上的探究,絕不是盲目隨意地探討,也就是理性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