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評講完一份高三地理試題,回到教研組,剛剛?cè)胱,一位其它班的女同學就走入我的辦公室,追問我試題上的問題。對于這種場景,我早已習以為常了,因為這是我的家常便飯。
該同學呈現(xiàn)了她的試卷,是我們班級不久前剛剛評講完的一份試卷。她問的是一道材料綜合題。她并沒有急于問該題的答案是什么?該題應(yīng)當怎樣分析?這樣的問題,而是首先我闡述了她答該題的答題思路和提取材料信息后的答案要點。在她的闡述中,她對分析問題的思路,對材料信息的提取和答案要點的呈現(xiàn),讓我感到吃驚。
她的分析很到位、條理很清晰,材料信息提取也較為有效,我對她的分析做出了肯定的評價。然后,她向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參考答案中有一個關(guān)于“人口不斷增長,引發(fā)……”的要點,她問:“老師,你不是經(jīng)常告訴我們,答題時,一定要注重結(jié)合試題情境和材料,從中獲得答題信息嗎?那這一答案要點在材料中是怎樣體現(xiàn)的呢?我沒有提煉出來呢?” 說真的,她這一問,我一下子還真沒能回答上來。這促使我又重新靜下心來,仔細閱讀了一遍試題的呈現(xiàn)材料,終于我在“從隋朝開始,……直至明清時代,該地逐漸發(fā)展成為當?shù)氐恼、?jīng)濟、宗教文化中心……”這句材料中獲得了這一信息。于是我仔細地將這行文字的信息分析給這位同學聽,這位同學在聽后滿意的點了點頭,發(fā)出了“嗷”的贊許聲。
等到其它問題也都一一解決后,她滿意的走了,而我卻在思考。這位同學的自我分析多好啊,這位同學所提的問題,我在試題評講時,怎么就一下帶過,而未仔細思考呢?當時我怎么就沒有意識發(fā)現(xiàn)呢?
我想,平時試卷的分析,我們是否缺失了一些寶貴的東西。
1、試卷評講時,學生的作用:
我們平時的試卷評講,很多情況下是教師在分析,學生在記錄,試卷評講的效率到底如何。像這種由學生自我分析,而且還分析的這樣透徹的過程,我們是缺失的,我們?nèi)笔Я私o學生表達、表述、表現(xiàn)的機會。也許是課堂時間的有限,評講的試題題量又很大;也許是平時某些學生分析試題時,主題的偏離太大等實際情況的發(fā)生,使得老師為了節(jié)約時間,提高評講的 “時間效率”,在具體的評講中逐漸的取代了學生,成為評講的主角,成為自己的評講,但這一評講是學生都想要的嗎?評講的效果如何呢?
2、試卷評講時,材料信息真正有效的提取:
我們平時的試卷評講,很多情況下是教師在看過參考答案后的評說,甚至有些老師直接成為參考答案的傳遞者,很少有自我認真地分析,尤其是像這位同學那樣近乎嚴格苛刻地分析。這種缺乏自我分析和思考的試題評講,是學生想要的嗎?是有效的嗎?是也可促成教師成長的課堂教學嗎?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不僅能有意識的遷移地理教材上的基礎(chǔ)知識,還要能自主的開展新知識的學習。在考試的要求中,是要考查學生自主提取出材料中新知識、新信息,并靈活運用到解題中,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能力是教師無法替代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試題評價中,是否可以“犧牲”一些課堂的時間,充分調(diào)動學生參與,讓學生成為試題真正的評講者,或者至少是參與者。教師在其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給以激發(fā)和肯定;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足,給以指正和引導。同時,教師通過真正有效的材料信息的提取過程,給學生以“示范性”的引導,給學生以有效的、學生想要的、心服口服的評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fā)揮試題評講的真正作用和目的,也才能有效地促成教師自我分析能力的成長。
感謝學生的追問,它給我以壓力,給我以反思,給我以啟迪,也給以我不斷前進的持續(xù)動力,給我以教學相長的喜悅。